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澳大利亚研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50201)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所属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所属培养单位:英语学院
学科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涵盖五大研究领域,包括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是外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涉及主要英语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新西兰)的语言、文学与国情等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分布在英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涵盖英美文学、英美文论与文化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美国研究、英国研究、澳大利亚研究、加拿大研究、爱尔兰研究等研究方向。各培养单位分别在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和国情研究内相近研究方向之间共享教学资源。
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和外国文学研究所。其中,英语学院前身为英语系,成立于1944年,1956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是该专业国家首批博士点(1981),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5),全国高校首批重点学科点(2002、2007)。长期以来,该学科坚持以文学、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基础,不断向英语国家国别和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拓展,在跨学科、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0多人,其中包括博士生指导教师17人,教授25人,副教授27人。长期以来,其教学和学术研究始终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在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涵盖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国家国别和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领域,包括英美文学、英美文论与文化研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美国研究、英国研究、澳大利亚研究、加拿大研究、爱尔兰研究等研究方向并设有相应研究中心。英语文学研究在传统文学史、文本经典解读的基础上,追踪英美文论的最新发展,注重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结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出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趋势,强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在教学中突出学术前沿;语言学研究也呈现出注重学科的前沿性、交叉性的发展态势。文学和语言研究的研究对象从英国、美国扩展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等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等英语国家国别和区域研究采取跨学科、多学科的路径,在对象国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其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政治经济发展与中外关系领域的现实性问题研究的有机结合,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战略。
本学科注重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学科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强调专业学习与语言训练、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级外语专门人才。毕业生在外交、对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国际经贸和英语教育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本学科重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积极支持学生参加专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的多所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建立了学生联合培养、双学位、学生交换、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身心健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严谨扎实的学风,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有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对外开放战略大局服务。
2、掌握本学科经典的专业文献、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掌握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能用第二外国语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口语和书面语应用能力;
具有学术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学位论文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我国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具有在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从事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以及其它与本学科相关的工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澳大利亚研究(英语学院):政治学、国际关系、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历史、政治、文学、外交等澳大利亚研究重要领域的知识;澳大利亚内政、外交的重要现实问题;中澳关系新发展。
三、培养方式
实行全程导师制,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内确定导师(英语学院美国研究方向第四学期、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论与文化研究方向第二学期确定导师)。根据培养需要,鼓励成立导师指导小组联合指导。导师既要在科研方法、学术规范、学科前沿等方面对研究生予以引导和指导,也要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给予教导。
同时,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研究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校级研究生交流项目,努力推动双学位、联合培养、短期交流、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进程。
导师各阶段的具体指导工作安排(英语学院各研究方向)
时间 |
指导工作 |
第一学期 |
新入学硕士研究生向研究中心提交个人基本情况、研修计划等材料并选报导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
第二学期 |
学生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方向和基本阅读书目并报研究中心备案。导师审阅学生撰写的读书报告。 |
第三学期 |
导师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论文初步选题,阅读相关文献,就论文初步选题的关键文献撰写一篇读书报告。审核学生中期学习情况。 |
第四学期 |
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 |
第五、六学期 |
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要加强过程管理,每月与学生面谈讨论论文不少于一次。导师在收到论文稿后一般在两周内反馈论文修改意见,论文修改不少于三稿。 |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包括课程学习、论文撰写两个阶段。学习年限可在学制基础上延长1年,最长可达4年。
学习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如提前修满所规定的全部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低于90分,学位课程平均成绩为85分以上并获得论文撰写资格,可申请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研究生须在开题报告通过后,经导师推荐,培养单位书面同意,于拟提前毕业时间前6个月报研究生院审核,经主管校领导批准,可提前撰写毕业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准予提前毕业。提前毕业时间不超过1年。
硕士研究生如有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应由本人于原定毕业时间3个月前提交书面申请,经导师及培养单位主管领导审查同意,研究生院审核、主管校领导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学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须修满36-40学分(英语学院各研究方向须修满40学分,外国文学研究所各研究方向须修满36学分)。具体分布如下:
1、公共课:7学分,包括政治理论课(3学分)和第二外国语课程(4学分)。
留学生和港澳台硕士研究生可不修政治理论课,但须选修与中国文化或中国国情相关的课程。
2、一级学科必修课:4学分。
3、研究方向核心课:英语学院各研究方向须修满4-8学分,外国文学研究所各研究方向须修满12学分。
4、专业选修课:英语学院各研究方向须修满16-20学分,外国文学研究所各研究方向须修满8学分。
5、全校通开课:4学分。
6、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1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不少于8次,“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工作不少于30小时,计1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部门 |
公 共 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6 |
2 |
1 |
马克思主义 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
18 |
1 |
2 |
第二外国语Ⅰ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Ⅰ |
72 |
2 |
1 |
俄语学院 法语系 德语系 日语系 西葡语系 |
第二外国语Ⅱ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Ⅱ |
72 |
2 |
2 |
一级 学科 必修课 |
文学研究方法论 Theories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
36 |
2 |
1 |
外国文学所 |
普通语言学 General Linguistics |
36 |
2 |
1 |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
36 |
2 |
2 |
|
英语 学院 英国 & 澳大 利亚 & 加拿大 & 爱尔兰 研究 方向 核心 课程 |
国别与区域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for Country and Area Studies |
36 |
2 |
2 |
英语学院 |
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 Cultural Theor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
36 |
2 |
3 |
政治研究理论 Theories in Political Research |
36 |
2 |
3 |
英语 学院 澳大 利亚 研究 方向 选修 课程 |
澳大利亚历史 Australian History |
36 |
2 |
1 |
澳大利亚 研究中心 |
澳大利亚文学 Australian Literature |
36 |
2 |
1 |
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 Austra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
36 |
2 |
1 |
澳大利亚民族主义的发展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n Nationalism |
36 |
2 |
2 |
澳大利亚女性问题研究 Australian Gender Studies |
36 |
2 |
2 |
澳大利亚文学翻译 Translating Australian Literature into Chinese |
36 |
2 |
2 |
澳大利亚政府和政治体制 Australi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System |
36 |
2 |
3 |
澳大利亚与中国关系 Australia and China Relations |
36 |
2 |
3 |
当代澳大利亚社会问题研究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in Australia |
36 |
2 |
4 |
澳大利亚经济与中澳经济关系 Australian Economy and it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 |
36 |
2 |
4 |
澳大利亚电影与社会 Australian Cinema and Society |
36 |
2 |
4 |
全校 通开课 |
国际政治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36 |
2 |
1 |
国际关系学院 |
中国文学 Chinese Literature |
36 |
2 |
1 |
中文学院 |
中国思想史原典选读 Selective Readings of Original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
36 |
2 |
1 |
全球史研究院 |
翻译学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
36 |
2 |
1 |
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 |
应用语言学研究 Studi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
36 |
2 |
1 |
理论语言学研究 Studies in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
36 |
2 |
1 |
说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须至少选修2门,计4学分,其中,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必修《理论语言学研究》或《应用语言学研究》。 |
社会 实践 和 学术 活动 |
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研讨,承担“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工作计1学分。 |
l 原则上英语学院各研究方向学生可选修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下其它方向课程及翻译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如需计入规定总学分,须征得所在研究中心主任批准。
l 英语学院面向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研究开设的三门核心课程中,“国别与区域研究方法”为必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子方向从“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和“政治研究理论”中选择一门。
* 英语学院爱尔兰研究爱尔兰文学子方向学生的方法论课程以文学研究中心“目录学-文学研究方法”代替“国别与区域研究方法”。
六、中期考核
第四学期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学习成绩等素质进行考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表》。达到规定的学分,并通过中期考核者,方可进入开题报告环节。中期考核未通过者可按规定申请再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按肄业处理。
七、开题报告
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意义、理论依据、资料来源、研究方法、文献综述、论文框架结构、写作思路等进行论证和审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并附课程成绩单。开题委员会由3人组成。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按规定申请再次开题,第二次开题仍未通过者按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撰写
1、学位论文使用语言:原则上用英语撰写。如用其它语言撰写,需培养单位学术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提交说明至研究生院备案。
2、学位论文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要求,具体要求见《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与书写格式的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具体格式可遵循下列两种学术规范系统的一种:《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英文)和《AP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英文)。如用中文撰写,体例格式遵循《外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和《美国研究》三种中文核心期刊中的一种。
3、学位论文字数:硕士学位论文用英语撰写,字数为1.5万词以上;用中文撰写,字数为2万字以上。
九、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全面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环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位论文,并提交论文终稿,经指导教师以及论文评阅人同意,方可申请答辩。为保障论文质量,严把论文质量关,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环节按5%的比例随机抽样参加匿名评阅。具体要求见《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办法》的相关规定。
十、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
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性的一级、二级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或进行主题发言者,可按《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规定》,申请学术会议资助。研究生在学期间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名义(须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学术论文,发表刊物符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及奖励办法》规定的奖励范围,学校予以奖励。
十一、 课程描述
英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方向
澳大利亚历史(Australian History)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历史背景知识的了解,增强其历史分析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世界,并理解世界的存在是历史累积建构的;在历史分析和研究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从公元前6万年原住民历史以及欧洲殖民对当地居民的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英国流放犯和淘金热时期的重要性; 华人的角色;“白澳”政策的发展; 全球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兴起。
授课方式:教学方式主要有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课堂报告。
教学要求:了解澳大利亚的历史发展进程,借助历史视角分析当前相关问题,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对澳大利亚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
考核方式:课堂参与(10%);课堂报告(30%);期末4000字论文(60%)。
主要教材:Mark Peel and Christina Twomey. A History of Australia.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Martin Crotty and David Andrew Roberts. Turning Points in Australian History. Sydne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09.
澳大利亚文学(Australian Literature)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文学概况并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澳大利亚从殖民时期到二十世纪末二百余年的文学发展脉络;澳大利亚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影响作家创作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时代背景。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课堂研讨、学生报告。
教学要求:深度阅读分析澳大利亚文学文本,运用理论框架解读澳大利亚文学,探索其中蕴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考核方式:出勤 10%;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报告、小论文)40%;期末论文(2500-3000字) 50%。
主要教材:Ken Goodwin.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London: Macmillan, 1986.
Laurie Hergenhan. The Penguin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Australia. Melbourne: Penguin, 1988.
Nicholas Jose. Macquarie Pen Antholog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 Sydney: Allen & Unwin, 2009.
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Austra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教学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和其文化环境关系的认识,帮助他们充分了解澳大利亚语言特别是英语与澳大利亚文化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课程模块有语言与文化、澳大利亚文化模式和澳大利亚英语的社会文化特色。
授课方式:以提供背景信息和多媒体素材为主的讲座和以学生为中心、以阅读为基础、以讨论、课堂报告为任务的工作坊。
教学要求:研究澳大利亚语言文化相关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澳大利亚语言文化特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反思。
考核方式:考勤10%;平时作业及测验20%;课堂报告30%;期末论文(3000-4000字)40%。
主要教材:杜学增,《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澳大利亚民族主义的发展(Development of Australian Nationalism)
教学目的: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本质的机会,特别是了解非英语背景的群体,如中国裔澳大利亚人;探讨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问题。
教学内容: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帝国主义扩张时期、犯流犯和自由移民、世界大战和民族主义意识和世纪之交的澳大利亚。同时让学生在亚太地区的背景下,分析澳大利亚民族主义在当今的表现形式,并对澳美关系及其与亚太各国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要求:把握澳大利亚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种族问题,与现今的澳大利亚的移民问题相结合,研究相关课题。
考核方式:期中论文(1500字) 20%;期末论文(4000字)60%;讨论发言和出勤 20%。
主要教材:David Day.Australian Identities. Melbourne: Australian Scholarly Publishing, 1998.
Catriona Elder. Narratives of National Identity. Sydney: Allen & Unwin, 2007.
澳大利亚女性问题研究(Australian Gender Studies)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文化分析方面的思辨能力,特别是当代澳大利亚性别、种族和阶级的历史和结构的权力关系。
教学内容:课程模块是性别基础知识、澳大利性别和社会机构、澳大利亚妇女解放运动史和研究方法工作坊。
教学要求:掌握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发展脉络,理解澳大利亚女性地位变化与提升,对比男性角色,就女性在澳大利亚历史、经济、政治中的角色进行探讨与分析,
授课方式:讲座、学生报告和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由课堂报告(40%)和期末3500-4000字论文(60%)构成。
主要教材:Michele Lonsdale.Liberating Women: The Changing Lives of Australian Women since the 1950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Natasha Campo. From Superwomen to Domestic Goddesses: The Rise and Fall of Feminism. Bern: Peter Lang, 2009.
澳大利亚文学翻译(Translating Australian Literature into Chinese)
教学目的:旨在通过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增加学生对澳大利亚文学的了解。通过阅读与翻译,扩大学生对澳大利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知识。
教学内容:12篇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澳大利亚文学名著节选。每篇大约1200字。每星期一次作业。
授课方式:以讲解作业、课堂讨论为主。同时视情况安排两到三次专题讲座,内容为“文学翻译经验谈”、“澳大利亚文学”、“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学与儿童文学”。
教学要求:提高对澳大利亚名著阅读与翻译的能力,提升对澳大利亚历史文化的理解,翻译过程中尽量理解传达原文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为主。
主要教材:《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上、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
澳大利亚政府及政治体制(Australi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System)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澳大利亚联邦成立百年的演进和发展,更好了解和解读澳大利亚联邦政治。
教学内容:本课程在详细研究澳大利亚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概念的同时,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比较性研究。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政治制度及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批判性认识,思考这些机构如何应对旧的需求和新的挑战。
教学方式:课程结合学生陈述和课堂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考核方式:1)学生个人陈述(20%); 2)三篇小论文(30%); 3)期末论文(50%)。主要教材: Dean Jaensch.The Politics of Australia. London: Macmillan, 1997.
Ian Wardand Randal G. Stewart.Politics One, 4th edi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Andrew Heywood. Political Ideas and Concept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2000.
澳大利亚与中国关系(Australia and China Relations)
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思考,在澳大利亚整个对外关系中,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一世纪时期的中国和澳大利亚关系。
教学内容:掌握中澳关系和澳大利亚对外关系的研究者所运用的理论框架;理解二战后中国与澳大利亚重要外交事件,交流合作,冲突与矛盾。
教学要求:通过对外交历史整体框架的把握,运用理论研究中澳外交关系中的热点问题。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课堂报告(25%);课堂参与(25%);课程论文(50%)。
主要教材:David Uren.The Kingdom and the Quarry, China, Australia, Fear and Greed. Collingwood: Black Inc., 2012.
Hugh White.The China Choice, Why America Should Share Power. Collingwood: Black Inc., 2013.
当代澳大利亚社会问题研究(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in Australia)
教学目的:在系统介绍社会学主流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澳大利亚研究的框架下,深入了解有关社会化、阶级、性别、种族和民族、教育、健康、环境等丰富的议题。
教学内容:学生将对社会学领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熟悉有关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理论,获得从不同理论视角创造性地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与中国类似问题的对比,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课程还将帮助学生结合实例设计研究方案,灵活应用基本的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独立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报告为主。
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学理论知识,并将之运用至实践之中,具体分析澳大利亚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热点问题,对比总结,增强跨文化研究能力。
考核方式:要求完成1500字小论文和3000字研究报告各一篇。
主要教材:John Germov and Marilyn Poole. Public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Australian Society. Sydney: Allen & Unwin, 2007.
Judith Bessant and Rob Watts. Sociology Australia. Sydney: Allen & Unwin, 2007.
澳大利亚经济与中澳经济关系(Australian Economy and it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
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经济的总体状况以及中国同澳大利亚经济往来的历史、特点和现状。
教学内容:本课程在向学生介绍澳洲经济的特点以及同中国经济互补性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两国经济的异同和贸易投资上的合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澳大利亚各经济部门的特点、财税制度、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贸易制度、外资审查制度,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向贸易和投资,以及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等。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经济及两国经济合作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报告和讨论相结合。
考核方式:要求完成2000字的研究性论文一篇。
主要教材:黄梅波、魏嵩寿、谢琪:《澳大利亚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丁斗:《中澳经济关系》,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澳大利亚电影与社会(Australian Cinema and Society)
教学目的:旨在通过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新澳大利亚民族电影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对澳大利亚社会和文化有感性认识和了解。
教学内容:分析澳大利亚电影,引导学生对澳大利亚的不同民族形象的构建进行分析解构,了解民族认同和民族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构建不同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形象的过程中,澳大利亚社会中不同人群与民族认同和民族形象的关系。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课堂研讨、学生报告。
教学要求:掌握澳大利亚电影发展历程,深入分析澳大利亚电影,掌握电影理论,对民族形象的研究进行深入探索。
考核方式:课堂参与(10%);课堂报告(30%);期末4000字论文(60%)。
主要教材:Jonathan Rayner.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Cinema: an Introducti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Graham Shirley & Brian Adams. Australian Cinema, the First Eighty Years. Paddington, N.S.W. : Currency Press, 1989.
十二、 必读文献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英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方向 |
1 |
Turning Points in Australian History |
Crotty, Martin/ Roberts, David; Sydne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09. |
2 |
Australian Identities |
Day, David; Melbourne Australian Scholarly Publishing, 1998. |
3 |
Foundations of Australian Politics |
Eccleston,Richard/Williams, Paul / Hollander, Robyn ; Frenchs Forest, NSW: Pearson EducationAustralia, 2006. |
4 |
Narratives of National Identity |
Elder, Catriona; Crows Nest: Allen & Unwin, 2007. |
5 |
Making Australian History: Perspectiveson the Past Since 1788 |
Gare, Deborah/ Ritter, David; Thomson, 2008. |
6 |
The Penguin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Australia |
Hergenhan, Laurie;Melbourne: Penguin, 1988. |
7 |
Australia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10th edition |
Singleton, Gwynneth,/ Warhurst, Jinks/ Singleton, Gwynneth; NSW: Pearson Australia, 2013. |
8 |
The Kingdom and the Quarry, China, Australia, Fear and Greed |
Uren, David. Collingwood, Victoria: Black Inc., 2012. |
9 |
Politics One 4th edition |
Ward, Ian/ Stewart, Randal; South Yarra,Vic.: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
10 |
The China Choice, Why America Should Share Power |
White, Hugh; Collingwood, Victoria: Black Inc., 2013. |
11 |
Public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Australian Society |
Germov, John/ Poole, Marilyn; Sydney: Allen & Unwin, 2007. |